民俗随笔
联系人: 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联系QQ: 627593227
电 话: 0551-87339789
标 题
至日往事
来源:庐江民俗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8-11-18

 

至日往事

 宛茂普

在阴阳交替的至日,如烟的往事被雕刻成一座座石碑,在岁月的沧桑里渐渐地剥蚀、消融……

在冬至这天,人们要给祖坟添土或竖碑,然后,在墓前燃香烛,呈果品,烧纸钱,放鞭炮,鞠躬致敬,追思先人,缅怀功德。梅尧臣《冬至感怀》云:“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在七十年代,我们家族的老坟都迁到马姓村后的山洼里,在此之前,它们散布在村庄周边的田间、岗头。每至冬至,都由我父亲牵头,十几个同族的兄弟,扛着钉耙、铁锹,挑着粪箕,拎着纸钱、鞭炮,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了。因为在长辈中,只有我父亲识文断字,也只有他头脑里藏着一幅清晰的列祖列宗坟头的分布图。

冬至动土,百无禁忌。据说,在冬至挑坟,谁家的祖坟挑得越大、越高,谁家明年就会发大财,日子就会越红火。所以,兄弟们分工、合作,取土、挑土和培土,都不惜力气,甩开膀子大干。虽然进了九天,他们上身都脱掉棉衣,头上还冒着阵阵热气。不仅将坟头垒的饱饱的,还将坟头荆棘、杂树连根铲除,据说,像这样,下一代就不会出败家子。新土要用脚逐一踩实,如果用铁锹拍打,那是犯忌讳的。在农村,人们讥笑某户人家不能生育或没有男丁,就说他屁股后面像锹拍的一样。

时逢冬至,我们可以不上学,伙伴们会成群结队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上山,尽管小手冻得像胡萝卜一样,连鼻涕都拖到嘴巴里。那时,冬天里,特别冷,老人们常说,“过了重阳没了节,不是雨来就是雪”。渐近九天,往往已经滴水成冰。但是,七八岁的男孩和女孩,不少还穿着开裆裤,也没有内衣和内裤,刺骨的寒风直往衣袖和裤裆里钻。我们从山下向山顶发起冲锋,一通狂喊乱叫,模仿电影《南征北战》中解放军战士攻占凤凰岭的样子。有手抓树干艰难地往山上挣的,有手扶膝盖使劲地向后蹬的,也有索性仰八叉,躺倒地上,任由别人从腿上跨过去的,而那些猴精的率先冲上去,则发出一阵胜利的欢呼。在山脊上,极目远眺,山北,远处的村庄、田野,那么壮阔,那么辽远,天地相接处,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充满神奇的童话色彩。那就是大人们说的天边吗?可是在天边的那一边又有什么呢?抬头看天,碧蓝碧蓝的,白云在悠闲地散步,仿佛一举手就能摘下一片来。往山南看,家乡就在眼前,就在脚下,清晰可见,似乎一纵身就能像孙悟空一样跳到自家的院子里。

下山时,有的人一阵风冲下去,也有的中途停下,一路寻找一种白亮、光滑的石子儿,捡回家去玩跳石子。要不,就躲在树丛里,沟壑中、干渠桥涵里,玩藏猫猫,过家家。等大人们走远了,便在路上放野火,火借着风势在田埂上蔓延开来,就像一条条金色的火龙在窜动。

在童年时,我们并没有对逝者的哀伤和感怀,只有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欢悦和陶醉。

记得有两年,冬至或清明祭扫,一律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是被政府严令禁止的。那时,每天从早到晚,公社的有线广播不断播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广播稿,在节前,按公社的要求,生产队长要挨家挨户地做宣传,打招呼。

在政治挂帅的大背景下,这种事是可以“上纲上线”的,因此,大胆的村民只在清晨或傍晚,偷偷摸摸上山,但爆竹是不敢放的;胆小的,就在自家屋内或院子一角,画个圈儿,草草地烧几张纸。祭祀用品,在供销社是不允许公开售卖的,人们只能在自由市场偷偷地“非法”购买。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草纸都是稀罕物,在平时,大都是卖给小学生用来练毛笔字的。也有自制冥币的,是用木头自制的模板,蘸着红粉调制出来的汁水,在草纸上用手硬压印出来的。老人们说,这必须由童男童女来印刷,否则,烧下去,老祖宗是收不到的,于是,小学生们都在家里担当起印刷工人的角色。在夜晚,大门紧闭着,点起煤油灯,小孩印刷,大人帮忙,紧赶慢赶,印完后,印模再传给下一家。

当然,这种人为的管控、压制,不仅没有割断后人对祖先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也丝毫不能妨碍中华古老文化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

其实,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们对冬至都十分重视,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推行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例行放假,并举行“贺冬”仪式。在《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也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谓之像过年”。陆游《辛酉冬至》诗云:“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可见,诗人也把过冬至视为添加年岁的佳节。

在庐江,冬至时节,亲戚或族人相聚,有吃面条、南瓜饼,喝老母鸡汤的习俗,可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农村中,老母鸡就是一个家庭的油盐罐子,要靠它下蛋到供销社换油盐酱醋、火柴和肥皂等生活日用品,只有到春节才舍得杀一两只,连挂面、米面平时也很少吃。所以,通常吃得多的,是烀南瓜,自家种的土产,不过,也不是现在用糯米粉和白糖精加工的饼子。那年月,能够撒上一小匙红糖,就是小孩子们无上的美味了。小时候,母亲经常哄我说,冬至吃南瓜,可以祛除肚子里的蛔虫,防止小孩子肚子痛。

[1] [2]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皖ICP备15000327号-1 网络实名: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庐江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2402000371号
联系人: 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邮箱: ljmsw@163.com 技术支持:魅力庐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