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以环巢湖南岸庐江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汪德生
摘 要: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民俗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加快,而建设中普遍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在对环巢湖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位处巢湖南岸的庐江县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考察调研,分析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浅谈一己之见。
关键词:美丽乡村 民俗文化 传承与保护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近几年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国各地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迅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在对环巢湖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位处巢湖南岸的庐江县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考察调研,分析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浅谈一己之见。
1 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的现状
1.1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庐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成立了最高规格的工作领导组,设立办事机构,快速配备干部和人员,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以中心村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秀美庐江、养生福地”。首批3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正如火如荼开展,已建成10个,完成永久居民点整治180多个,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首批规划建设的30个中心村,类型多样,有新建的,有整治改造的。其庐城镇罗埠新村就是全县新建型中的典型代表。该村位于罗埠街道南侧,紧邻庐城规划区,合铜公路穿境而过,是庐江的北大门。庐城镇紧靠县城发展机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罗埠新村建设,以土地流转、土地整治、产业发展为抓手,把农业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业生产向产业园区集中,使中心村建设、产业化推动、产业园发展同步进行,着力于把罗埠新村打造成集商贸、居住、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独具特色的安徽一流新型农村社区。
白山镇齐咀中心村则是整治改造的典型。该村庄是一个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濒临巢湖南岸,与姥山遥遥相望。该村投入1200多万元开展了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硬化主干道,修建连户路,改造自来水主渠道,安装路灯、景观灯,电力、网络设施全部改为地埋式,有线电视电话全部接通入户。环境整治上,对房屋外立面进行了改造,拆除废弃房、残墙﹔清除村庄垃圾、杂物、杂草和改厕﹔道路两侧、村空地、大塘周围全部绿化。公共服务上,建成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农资店、便民超市(商店)以及村邮站。新建了村综合服务大厅、文化健身广场,配套了广场舞台和公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古村落恢复与开发,让齐咀焕发出璀璨的新魅力。
1.2 民俗文化现状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汉书·王吉传》记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先辈对民俗的明确指认。
![]()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