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联系QQ: 627593227
电 话: 0551-87339789
标 题
天下义门同一脉
来源:庐江民俗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9-01-22

 

天下义门同一脉

潜西义门陈祖居桐城之北洪涛山南王家集以东陈家湾,后迁庐邑西乡界河之滨,迄今八百余年,与江西豫章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同属一脉。

回顾陈氏源流  传承义门风范

江之长必接其源,树之大必连其根。陈氏一族,系出黄帝一脉,乃舜帝之后。自舜帝三十四裔孙妫满公封于陈,以国为姓,族居颍川郡,今河南淮阳一带。伯宣公一脉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8)迁居江州郡,今江西德安车桥镇。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发展到旺公时期陈氏姓显名扬,堪称名门望族。据《谱序》记载:“九世同居人数七百,食坐广堂;百犬同牢,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唐僖宗帝赐旌圣表义门。这个家族后来创造了十五代、三千九百余口、历时三百余年聚族同居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江州义门陈氏在自己三百余处田庄上“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盏灯火读文章”。成为耕读传宗,孝、义治家的楷模。它践行了孔圣儒家思想精华的大同世界,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代和谐社会,是唐宋时期忠义孝悌的典范。创造了古今中外家族史上罕见的文化奇观。

江州义门陈氏在唐宋两朝,既得到七位帝王的御赐旌表,也受到了朝廷的高度关注。宋嘉七年(公元1062)宋仁宗为了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和谐社会的样板分迁至全国各地,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同时又恐其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危及朝廷,于是下诏分庄。把义门陈氏3970余口分为大小291庄,还有43官庄,共334庄。分到全国16个省、144个县(72州郡)。公元10633月,从义门古镇大石板街至古官道上车杖滚滚,轿马沉沉,牵老携幼纷纷离开家园,告别了养育一代又一代的故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家族、最恢宏的大分庄、大迁徙。从此江州义门陈“一家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

潜川西乡义门陈氏,同属江州义门派。元至元二年(公元1207)迁桐始祖大经公不辞劳苦,箩挑一担由江西豫章瓦西迁至桐城北乡洪涛山南王家集东,耕其茅,践其土以农为生。大经公维时生二子,有珏、有。有公携子年泰复归豫章,而有珏公生于斯长于斯聚族于斯。其子年茂,年茂公之子丰羽,丰羽公之子功宏。功宏生三子,长曰崇仁,次曰崇义,季曰崇礼。三公者皆有其后,子孙成群一时,世居桐城北乡洪涛山南王家集、陈家湾。三公之子有惟士、惟心、惟精、惟一四人。惟士公生志道,惟心公生志俭,惟精公生志勤,惟一公生志学,志学公亦归豫章。志道公生长富、长贵,长贵公迁大京川。志勤公生长年、长庚。志俭公生长达、长明,长明公迁广德州。而长富公之子发越、发起。长年公之子发超,长庚公之子发祥,如此者皆惟士、惟精、惟一三公之支派也有名其昱者,发越公子也有名其晟者,发起公子也有名其昌者,发超公子也有名其利者。发祥公子也由元及明世历两朝年居久,而子孙多安居故土,也有的迁居异地。其晟公迁移桐城东乡,其昱公生子祥珍,其昌公生子祥云,其利公生子祥吉迁太平。祥珍公子秉华迁无为,祥云公长子秉政,次子秉事迁湖广。祥吉公之子秉柄居故土。秉政公生二子礼宾、礼雁。礼宾公生二子应盛、应先。元朝开国至清朝初约四百余年,因战乱、灾荒、瘟疫,吾族人丁不兴,累计男丁四十二人,几乎单传十五世。十四世祖礼宾公逝世后,应盛、应先父死年稚,幸有赵氏抚摩鞠育。明末遭兵燹之患,赵母携二子逃往无为州外祖父赵丹崖公家托处避难。清朝初年天下太平,赵母携二子复归故里。顺治八年(公元1651)赵太君谢世,应盛公奋然思起,迁庐邑西乡界河之滨。应先公仍宅定祖居,娶方氏无子。应盛公娶丁氏生五子:士祯、士庆、士英、士卿、士志。五公支下派为五房,故堂号“五松堂”。立意:“潜西义门陈氏如青松挺立于潜西大地,枝繁叶茂,后裔高风亮节”。

自应盛公迁庐之后,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瓜瓞绵绵。本届宗谱续修,在籍11317人,分布于全国二十四个省、市和自治区,有的旅居海外。本省定居:东至、望江、青阳、泾县、祁门、无为、舒城、六安、合肥、安庆、芜湖、池州、铜陵、黄山。本地遍迹庐西、桐北大地276个自然村庄。

潜西义门陈氏,迄今薪火相传八百余载。回顾家族发展史,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先祖一路走来道路曲折,创业艰难,发展不易。总之家庭和社会在共同进步,走过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聚居地向外发展的历程。虽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人口迁徙高峰,族人已走上从农村到城市,从贫穷到富裕的康庄大道。

潜西义门陈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历代子孝孙贤,勤耕读俭持家清白传世,世代传家忠、孝、仁、义。

陈氏子孙精忠报国,国难当头奋不顾身。日寇侵华山河破碎,百根、百庭数十余人,从军报国戎马一生。支属、松柏以身殉国,为国捐躯永播芳名。

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孝是仁爱的灵魂。陈氏后裔牢记孝道,百事孝先行。支广公慈爱子侄,孝敬高堂,二十四孝牢记心上。一九一八年春,母亲偶染一病,四处救医问药,用药无效,治疗无方,母体日渐衰弱,病入膏肓。广公寝室不安,心急如焚。一天深夜刚入梦乡,忽听有人耳语,割股煎汤能救老娘。一梦惊醒,连忙起床,箭步如飞,直奔厨房,手持菜刀割股煎汤。孝心感动天和地,母服汤药病除复康。大孝之举令人敬仰,世代传颂芳名永扬。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夏季旱情严重,稻禾枯萎,秋后蝗虫猖獗,颗粒无收。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春闹饥荒,蒿草榆树皮、叶被食尽,饥饿、瘟疫道相望。梓树骆家冲有陈氏之子丁在宋氏坟山挖蕨充饥。宋氏族长宋绍庭派枪兵抓人,人被逮到葛庙街道,我宗亲们早在葛庙聚集上百人。拦住宋氏枪兵要求放人,可他们不但不理,反而鸣枪伤人,当场打死人三口,其中有一幼儿刚满周龄。鲜血染红了陈氏宗祠门前的石板路,噩耗传出,举族齐哀,人人万分悲痛,个个义奋填膺,“誓死一战,血债血还”。全族宗亲异口同声。此时怀林公刚从北京政法学校毕业,他一再劝阻“不能妄动,要忍字当先。这次流血惨案,纯属绍庭个人所为,要依法办理,悲剧不能重演”。此案在怀林公的主导下,通过法律程序上诉,终于讨回了公道,消除了陈宋两姓之间的难解之冤。十里八乡无不称赞“潜西义门陈氏无愧于仁义之门。”

[1] [2] [3]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皖ICP备15000327号-1 网络实名: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庐江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2402000371号
联系人: 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邮箱: ljmsw@163.com 技术支持:魅力庐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