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动态
联系人: 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联系QQ: 627593227
电 话: 0551-87339789
标 题
安徽省民俗学会召开工作会议
来源:庐江民俗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7-02-23

安徽省民俗学会召开工作会议
  
        新年伊始,春风扑面。2017年2月18日上午,安徽省民俗学会在合肥市九狮苑宾馆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市的理事和相关特邀人员20余人参加会议。
      
 
                             常务副会长(省总工会原主席)卞国福主持会议
                                   
       会议由学会常务副会长卞国福(原省总工会主席)主持。由王贤友会长代表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概括地总结了学会2016年工作,就本年度学会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2017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安徽省民俗学人的团体力量,在民俗学学术研究与社科知识普及、旅游规划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民俗史志撰写、各级民俗博物馆的论证与建设、各地民间工艺品的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产业化转化等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将省民俗学会自身也做成安徽的一个文化品牌。
      会议中,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乡音》杂志编委沈昕、汪德生分别就参加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并交流学术论文作了简要的介绍。其他与会人员也都对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加强学术研究,并注重学术转化等,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议程安排,会议依据学会《章程》,选举李建华同志为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
 

                                                                     会长王贤友做工作报告
 

  

回顾与展望

——省民俗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暨2017年工作计划

省民俗学会会长    王贤友

       安徽省民俗学会2016年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组织会员举办学术研讨会、组织民俗调查等;面向社会举行公益性学术讲座;积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高校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协同地方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等。

  一、依托学会平台,坚持学术研讨活动。学会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术年会,为广大会员提供了交流学术、增进感情的平台。2016年,我们就民俗与旅游、民俗学基础理论、老街保护等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或专项调研。通过学术活动和田野调查,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116日至17日在五河县召开的“安徽省民俗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和64日至6日在庐江召开的“安徽老街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省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安徽省民俗学会还积极参与省社科联、中国民俗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和其他兄弟省市民俗学学术组织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通过开展学术合作,走出去,请进来,使会员们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如积极参加省社科联举办的学习习近平7·1重要讲话座谈会,省社科联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安徽省第四届文化论坛等。

二、以学术研究为本,学会同仁注重联合攻关。李建华在合肥文化大讲堂主讲合肥方言的文化衍变,萧寒对肥东地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邢军主编、出版《2015安徽文化发展报告》《大湖名城与文化创新》《2015安徽文化年鉴》及《大社区治理的合肥模式》,参与学术活动3次,发表论文6篇。沈昕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徽州祁门县黄龙口村汪氏家族续谱活动调查研究》;《祁门县环砂村目连戏楹联的文化解读》,并先后参加省政协举行“安徽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 “传承与创新:文化徽州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李云胜出版《合肥街巷故事》《漫步七桂塘》等学术著作。

学会组织撰写了《浅谈庐江县汤池山区的茶歌文化》、《山区茶农采茶炒茶的传统习俗》、《浅谈几个习非成是的年俗》、《浅谈座次礼仪习俗》等多篇民俗学论文。其中,《浅谈座次礼仪习俗》一文入选“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论文作者汪德生应邀赴南京农业大学出席了“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会”,并在会上作宣读交流论文。还有王贤友和杨静编撰的《民俗安徽》作为安徽文化精品丛书出版。

学会主动与电视台等媒体密切配合,凡逢民间传统节日,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向电视观众们解说传统节日的民风习俗及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与当今现实生活的意义,帮助人们了解传统的民俗文化常识,增进社会各界人士对民俗文化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学会成员参与“送春联进农户,吃腊八粥迎新年”活动,为山区农民举办专场“灯会”,受到山区农民们的热烈欢迎。

三、按期出版会刊《乡音》杂志,完成全年4期出版、发行工作。共发表民俗类学术文章26篇,会员文章75篇,为会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展示了学会的学术成果,传播了皖风皖俗,弘扬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文明发展。

四、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动学会互动活动。学会坚持民主办会、依法办会,召开工作会议5次,及时会商、部署各项工作,谋划活动开展,推动了学会机构的有效运转。审批了程波涛、吴德山等九名会员的入会申请。邢军、李建华、陆勤学参加了第四届安徽文化论坛,张守福参加安徽徽茶文化研究会年会、李建华参加合肥市灯谜协会年会、邬晓东参加安徽省风筝协会年会,推动了学(协)会间的常态交流。学会指导阜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的成立等活动。

我们的体会是,当前的民俗研究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繁荣文化的大好时机。在让民俗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民俗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等方面,安徽民俗研究恰逢其时,安徽省民俗学会大有可为,而近年来学会的稳步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由于目前学会的经费全是自筹,学会工作主要依赖于大家的义务奉献精神,要想使学会工作长期维持在一种高效运转的状态是有相当难度的。活动经费的短缺,使得学会在协助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提供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也起着瓶颈制约的作用,限制了我会更大社会作用的发挥。其次,我省目前的民俗学人才存在一定的流失现象。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寻找创收机会,争取突破资金制约的瓶颈。同时,借助高校民俗学的传统优势,积极引进学术人才。

目前在民俗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安徽尚未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认为,在民俗研究与社会发展日益紧密结合的今天,民俗学者有更多的直接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舞台和方式,2017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安徽省民俗学人的团体力量,在民俗学学术研究与社科知识普及、旅游规划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民俗史志撰写、各级民俗博物馆的论证与建设、各地民间工艺品的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产业化转化等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将省民俗学会自身也做成安徽的一个文化品牌,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 

致李建华的一封信

建华秘书长:

你好,见信如唔。

    在安徽省民俗学会2016年工作年会上,你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和对学会的情感,不负众望,当选为秘书长。我谨表示祝贺。

    安徽省民俗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在徐味、崔莫愁、欧阳发三任会长呕心沥血躬耕下,有序发展,成为安徽社科界“标准化学会”、“先进学会;出版《中国民俗大系·安徽民俗》《安徽民俗》《民俗安徽》,在《学术界》等刊物发表论文。我自1999年在秘书长哈尔宜老师的推荐下,参加学会,当选为理事,2003年任副秘书长,主持学会日常工作,2005年任秘书长,由于我的学识和能力有限,加上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很多理想和梦想都难以实现,希望你“传承·创新”,在学会的发展和学术的研究上,有新的建树!

“我们的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奉献者,我们的文化需要更多的人投入一生的精力去做。我们需要有一种对文化奉献的精神。”“一个民族不应该只有GDP,还应该有DNA。”民族的DNA,就是文化。这是在一次会议上冯骥才先生对我所说的话,我转赠给你,与你共识。

学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胆识,担当,更需要奉献,包容,我以为你具备了这些品质,品德,所以你任学会秘书长,我点赞。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往往能看出来一个人的性格、修养、甚至是人生成就。欧阳发、卞国福、徐士泰,皆是高洁之师,邢军、张守福、胡赟、沈昕、严希、丁以寿,皆是贤良之士,王广力、姚文学、胡作法、李云胜、丁柏明、王瑞刚、尹文汉、刘政屏、邬晓东、汪德生……皆是忠贞之人。他们都是你可以依靠依赖之友,望你珍惜他们的热情和人品。

那一年,大雪压膝,年逾80岁的牛耘,按时推开会议室的大门,抓住我的手说:“秘书长,感谢你,没有忘记我。学会……我以为倒掉了……”。

那一年,我陪同75岁的老会长崔莫愁沿包河步行去给学会发起人之一的老省长、省人大副主任魏心一汇报学会工作,魏老不假思索地道:“小崔,这个学会搞的不错呀……”。

我似乎明白了了,岁月无情,人生如水,唯有感情和友情可以延伸和增加……

那一年,是传统佳节,八月十四,我奉命到池州去取《乡音》宣传费:天方茶业给我们以茶代款的茶叶,十五下午返回合肥,就通知学会有关人员来取茶叶……

回首往事,我依然爱你:“安徽省民俗学会”、“《乡音》”杂志……

作为学会的会长,我:“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肝胆相见,必是有肝胆之人。

                                                               王贤友

                                                          2017221

 

 

 

 


       

李建华秘书长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皖ICP备15000327号-1 网络实名: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庐江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2402000371号
联系人: 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邮箱: ljmsw@163.com 技术支持:魅力庐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