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随笔
联系人: 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联系QQ: 627593227
电 话: 0551-87339789
标 题
年粑粑
来源:庐江民俗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7-01-04

 

年粑粑

高岳山

吃了送灶粑粑,蒸年粑粑就紧锣密鼓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我的家乡庐江盛家桥一带,送灶粑粑称作大粑粑,年粑粑叫作小粑粑,也有叫米饼的。可以推测,年粑粑的体积小于送灶粑粑,大约是送灶粑粑的三分之一大。年粑粑没有馅儿,实心的,像一个个圆玉养在水缸里,煞是好看。
   
妈妈早早就选好了上等的粳米和糯米,送灶前几天就把两种米按照37的比例在缸里用水泡,短则一个礼拜,长则十来天,鼻子嗅一嗅有酸味,手指碾一碾能碾碎米,就可以用石磨磨了。一般一户要做二百斤的年粑粑,磨面是件苦差事,一个人填磨,至少要两个人轮换推磨,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白天要劳作,磨面大多选在晚上,吱吱吱的声音传出很远,俨然是乡村的小夜曲。我父亲身体不好,推磨的活儿落在大姐和二姐的身上,看她们有说有笑地一推一拉,我手痒痒,趁着间歇,也学着磨,可脸涨得通红,用尽吃奶的力气,磨纹丝不动。母亲笑着说,你人小心不小,快快长大吧。磨子底下用土基围成的方形框底部摊开稻草灰,上面铺上白色的土布,湿答答的面从磨沿漫溢滴落在土布上,逐渐增多增高。磨到半夜,我瞌睡来了,上床睡觉,一觉醒来,还发现昏黄的煤油灯下磨在有气无力地转动,好像没有先前那样的欢快。原来姐姐们累了,打瞌睡,但坚持磨面,有时候没有配合好,磨就停下来。湿磨上下片粘合在一起,重新推磨要用很大的力气。鸡叫头遍,终于磨完,姐姐们倒头便睡,母亲还要搬开石磨,把磨芯里的面掏出来,擦干净,打扫好卫生,才休息。看着母亲用手撑着腰,艰难上床,我幼小的心也颤抖,母亲太累了。磨好的面要经过10几个小时,水分才能被稻草灰吸板,期间要用锅铲翻动几次,待能搓揉成不软不硬的团,就可以制作熏蒸,我和弟弟急不可耐地等待吃粑粑了。
   
清早,在父亲的指挥下,哥哥拿起瓦刀,在院子的一个角落,用土基和石块砌简易的锅灶。因为是一次性使用,不那么讲究。既不要抹平锅台面,也不要给土基勾细缝。我和弟弟把柴火抱到灶边,大的树疙瘩就两个人抬,让父亲用老锄破开。我们几个小孩在灶洞里烧山芋,算是试灶,如果有浓烟从土基缝大量冒出,父亲就从水田里捞一些泥巴混合着稻草抹严实。傍晚收工,母亲和姐姐就做粑粑,用手搓揉成圆球形,放在铺着棉纱布的木制蒸笼里。一般做好三笼,叠在一起,就开始蒸。父亲早早就在灶洞里架起了柴火,把蒸笼稳稳地放在锅上,火苗突突突地舔舐着锅底,又猛又旺,锅里里水翻江倒海。灶洞继续添柴,不能让火势减弱,约摸20分钟,蒸笼热气腾腾,飘出了米香,粑粑熟了。父亲迅速地端起,翻转过来倒在事先准备好的门板上或者竹床上,一层叠一层,参差有致。母亲则加些冷水,把又做好的几笼放在锅上。我们几个小馋猫拿起筷子戳着毛粑粑,一边吃一边在院子里捉迷藏,不时跑回到灶旁把捡到的枯树枝塞进灶膛。父亲也不嫌添乱,笑呵呵地把柴火掏空,架好。蒸完了粑粑,天色漆黑。等几天粑
粑凉透了,家人就用手掰开,放进清水缸里养着,不然时间长了,粑粑就变色腐烂。
   
母亲手巧, 粑粑可以吃出花样。用糖炒着吃,甜丝丝,口齿生津;放到面锅中,吸足了汤汁,鲜嫩爽口;粥锅里煮的粑粑,软绵绵,有韧劲,一碗稀饭盛三四个粑粑,就着腌制的萝卜或雪里蕻,吧嗒吧嗒几口就吃个碗底朝天,那架势,一个字——“。进城头几年,母亲一到腊月底,就捎信叫我回家取年粑粑,我的厨艺也不错,三种吃饭我得心应手,老婆和女儿啧啧称赞。后来母亲也进城了,亲戚隔壁偶尔送些来。现在外出务工的多,农村也很少有人家做年粑粑了。几年都没有吃到那白如玉、软如汤圆的宝贝,心有遗憾。
   
年粑粑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它是家乡即将失传的特色食品,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我的根在农村,我的情在年粑粑。年粑粑代表着团圆,意味着一家人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团团圆圆过大年,吃着团团的粑粑,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多好啊!

(作者:高岳山,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冶父山镇铺岗小学教师)

[1]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皖ICP备15000327号-1 网络实名: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庐江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2402000371号
联系人: 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邮箱: ljmsw@163.com 技术支持:魅力庐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