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6月4日至5日,安徽省民俗学会领导、民俗学专家学者一行15人,来我县就老街保护与文化传承开展专题考察调研。4日上午,专家学者们深入“安徽省千年古村落”——黄屯老街进行实地考察,下午于老街所在地——龙桥镇政府举行“安徽省老街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相继发言,对如何继承和发扬老街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和场所内涵来恢复老街的活力,保护老街,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选登部分专家和领导的讲话,以饷读者。
对黄屯老街的感悟与建言
安徽省民俗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欧阳发
千年古村落——黄屯老街,过去没来过,只是从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中获得的零星印象。
第一,黄屯地名始于东汉,由当年军事上防御性的寨子,逐渐演变为村落、街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合肥地区最古老的街市之一。
第二,黄屯老街以江北徽派建筑代表而著称。据说,咸同时期,徽州居民曾移民至此,安家落户,把徽州古建筑风格传承于此。如果没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那把大火,黄屯老街完全可以与当今的屯溪老街媲美。
第三,黄屯老街商业、手工业发达,历史上是著名的竹器之乡。黄屯老街位于庐江东南山区和水乡的交界处,周围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竹木葱茏,蕴育着一大批竹器工匠,他们世世代代住在街边打垫子、扳竹床、制竹器。
第四,黄屯人平时有饮茶习惯,节日以舞龙自豪。黄屯茶馆生意兴隆,正月玩灯千年未衰。黄屯的龙灯会分“老龙”和“子龙”两种,“老龙”由青壮年舞,“子龙”由十五六岁的孩子们玩。
第五,黄屯人重视读书,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故而名人辈出,影响深远。历史上的黄屯老街似乎比现在名气大很多。明代《庐江县志》记载县有九镇,黄屯老街就是其中之一。清代光绪《庐江县志》记述庐江有三十二镇,黄屯老街名列前茅。到1949年时庐江保留十三镇,黄屯老街仍在其列。而今属于龙桥镇管辖,地位不及从前。尽管如此,黄屯老街仍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我认为黄屯老街要想恢复昔日辉煌,成为远近闻名的集镇,有三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做好规划。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考察集镇也是如此。“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错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编制一份以人为核心的科学规划,才能真正打开通向“诗意栖民”的大门。
这个规划不是拍脑袋的产物,不是哪个官大、嘴大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不能搞“规划换届”,来一个领导换一个规划。不要热衷于大拆大建,而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张蓝图绘到底”,把黄屯老街真正建成“日行无碍、夜眠无噪、看得见四季、留得住历史”的经典小城镇。
二、延续文脉。文脉是小城镇之魂。应尽可能地保住地方的“历史记忆”,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当下各地正在编修镇志、村志,这是个好办法。
修志是要做大量的、深入的历史和现实的调查,它可以帮助弄清当地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承。以志为鉴,方可做到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守住当地的风貌特色。一座历史性建筑、每一块牌匾画幅、装饰雕刻等,都能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黄屯老街是块风水宝地,只要能重视延续文脉,就有可能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城镇。
三、搞好环境。环境是真资源,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良好的环境中总是蕴藏着巨大商机,只有把基础设施搞好了,公共服务跟上了,社会法治管好,那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会到此投资。搞好环境,等靠要不行,主要是靠实干,并通过各科努力唤醒古镇居民的“原力觉醒”,上下同心,苦战二三年,黄屯老街一定会成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合肥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