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俚语
联系人: 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联系QQ: 627593227
电 话: 0551-87339789
标 题
民间俗语中的渔文化常识
来源:庐江民俗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5-09-17

民间俗语中的渔文化常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常常使用一些语意明确、喻意生动的口头用语。这些口语,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自然事物观察、研究、总结后,不断累积形成并口口相传下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地方人们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智慧。在这些自然事物中,人类较早接触并利用的,就是鱼类。鱼类是生物进化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人类自身的进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文化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常成为人们借物喻事、表达情感、抒发感慨的对象。我们庐江一带的群众口语中,就有一些口语体现着渔文化常识。在这里整理一些,与大家分享。

一头冲。比喻干事有头无尾,一开始干劲很大,后来就不了了之。长江流域有一种鱼叫鳡鱼,庐江人叫鳡丝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一厘米长的时候,就可吃同体长的其他鱼苗。成鱼体长可达一二米,重数十公斤,水中游速可达每秒1米,冲撞力量强大。过去,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没有攻克时,养殖鱼苗主要靠在长江捕江花培育苗种,捕江花时,就有鳡鱼苗混入,放入水库等大水面中,长得很好,但同一个水体中的其他鱼就成为鳡鱼的饵料了,代价太大,所以就要围捕鳡鱼,进行除杂。除杂网拉时,鳡鱼一下子向网冲过来,只要将网冲破,便可逃生,不然就翻肚子漂上来。所以,渔民称之为一头冲。

黄胀啦。用于讥讽一些游手好闲,没事到处乱逛乱跑的人。河蟹,中文名叫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水生甲壳类动物。河蟹有一种特性,就是洄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当成蟹在长江口海淡水混合的半咸水河口地区完成交配,孵化出幼虫后,蟹爸和蟹妈就完成了使命而自然死亡。幼虫开始溯江而上,到淡水中生活生长,也就是肥育。等到秋天,河蟹成熟,就要顺着来时的路线,不远千里,返回到出生时的长江口,开始繁殖下一代,从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河蟹成熟洄游过程中,不再摄食,以体内贮存的养分维持能量需求,这些能量贮存在蟹的肝脏上,就是蟹黄。所以蟹黄鲜美,营养丰富。蟹黄长满了,蟹也成熟了,开始 “长征”了,此时正值农历霜降前后,民谚有“西风响,蟹脚痒”之说。所以,人们以黄胀了来形容那些没事到处乱跑的人,实际上这是有自然实例的。

由于河蟹洄游的路线是由其遗传特性决定的,建国后,大江大河大量的水利设施兴建后,不少闸坝阻断了河蟹的洄游通道,但河蟹不知道也不管这些变化,仍坚定不移地朝着一个方向爬去,志在克服一切困难,那怕是光滑如壁的大闸耸立在面前,也要翻越过去,所以,一到深秋,在大河大湖的闸门前,就有许多蟹子跌落在闸门下,人们不费多少力气就能捡到,并称之为“大闸蟹”。

虾子在哪里放屁。用于讽刺那些不懂规矩、或不了解情况,对某事某物轻易表态或发表意见的人,比喻他们说的话就象放屁一样。虾子和蟹子一样,都是水生甲壳类动物。蟹子头胸部发达,腹部退化成扁平状,折贴在头胸部的腹侧,排泄孔在腹部末端。我们日常食用的虾子正好相反,头胸部较小,腹部发达,所以,我们主要是食用虾的腹部肌肉,也有将此加工成虾仁的。成熟的虾子的头部也可见到由肝脏发育成的很小的虾黄。虾子的排泄功能不象蟹子那样在腹部的末梢,而是在头部的触须下。所以,如果说虾子在头上“放屁”,也是事实。

小鱼戏水一浪浪。用来形容人多或人流众多,与“过江之鲫”意思相近。鱼行逆水,当上游涌来新鲜水流时,鱼见生水如见母,便溯水而上。在大江大河中,不少鱼类在产卵季节,也都借助水流的漂浮力产卵孵化,所在,也能看到一浪浪的鱼群溯水的壮观场面,比如在《动物世界》中播放的大马哈鱼繁殖的场面就是这样;另外,多数鱼类有集群的现象,所以,我们看到的鱼也多是一浪浪,即一群群的。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形容说过江名士多于鲫。虽含有盲目跟风之意,但自然界中,鱼儿集群戏水或溯水产卵繁殖却是事实。

孝鱼不能吃。庐江民间一直流行着黑鱼是 “孝鱼”,不能吃的民俗。黑鱼,中文名乌鳢,是鲈形目鳢科鱼类,与鳡鱼一样,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是水族中的强者。黑鱼平时喜欢栖息于水草茂盛或浑浊的水底,当小鱼、小虾等游近时,它便发起突袭将这些小动物吞掉,一条一斤重的黑鱼能一口吞下一条二三两重的草鱼或鲤鱼。黑鱼的蛋白质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类氨基酸、少许脂肪与人体不可少的磷、钙、铁、硒与多类维他命,并且胆固醇含量低,因此,黑鱼是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保健食物。加上其肉质嫩、易消化、骨刺少,所以很适合于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食用。民间常用黑鱼治疗肝硬化腹水等病,癌肿兼见腹水者,亦多配合食用,有助于利水排毒。中医认为比较适用于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还比较适用于久病气血亏虚者。广东妇女坐月子,就多以黑鱼进补。

    黑鱼的亲鱼有护幼的习性。每当繁殖季节来临,雌雄亲鱼产卵后,一对亲鱼或雄鱼便潜伏于鱼巢中,或巢的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别的鱼类或蛙类靠近,以免受其伤害。幼鱼孵出后,亲鱼的防御活动更为强烈,亲鱼与幼鱼群集于一起,穿梭在鱼苗周围,加强保护,若有其它鱼类或蛙类企图对幼苗偷袭,亲鱼将全力以赴驱赶之。黑鱼的头部扁平,头大,口裂大,鳃腔空阔,危急关头,甚至直接将幼苗吸入鳃腔,直到危险过去才吐出来。当黑鱼幼苗长至4-5公分时,有了较强游泳能力,开始分散独立生活,鱼爸鱼妈才结束一年一度的护幼生活,离开鱼巢。所以,黑鱼并不是什么“孝鱼”,当人们观察到亲鱼将幼苗吸入口中,并不是亲鱼饥饿,小鱼“孝敬”,送给鱼爸鱼妈去吃,而是亲鱼护幼的一种生物本能现象。由此也启示我们,你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一定要弄清原委才能认定事实。

河水煮河鱼。比喻原汁原味,没有掺杂其他成分。过去船上人家饮食,都直接用江河水,而且用河水煮河鱼,味道纯真鲜美,类似于用当地山泉冲泡当地的茶一样,口味纯正。现在水质污染,绝大多娄河水已不能直接饮用了,群众有“七十年代淘米洗菜,九十代水质变坏,现在是鱼虾绝代”的真实描述。可以想见,当水体污染连鱼虾都绝代了,人类还怎么可持续发展呢?所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就是这个道理。

拼死吃河豚。河豚是指鲀形目鱼类,因这些鱼体形似豚(小猪),常在河口一带捕获,故渔民称其为河豚,其实河豚标准名称应为河鲀。河鲀有毒,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其毒性比剧毒的氰化钠还要高1250多倍,0.5毫克即可致人于死命。但河豚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长江第一鲜之称,民谚有“不吃河豚,不知河鲜”,故而就有人拼死吃河豚,在我国和日本,每年都有一些所谓勇敢者因此而送命。

中国是全世界河豚产量最多的国家,分布在东海、黄海、渤海等水域。年产量约在3-4万吨,占世界河豚总产量的70%左右。随着几种主要东方鲀品种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成功,加速推进了中国河豚人工养殖的发展。此外,河豚毒素纯品的国际市场价每克可达20多万美元,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1] [2]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皖ICP备15000327号-1 网络实名: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庐江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2402000371号
联系人: 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邮箱: ljmsw@163.com 技术支持:魅力庐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