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家
联系人: 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联系QQ: 627593227
电 话: 0551-87339789
标 题
最佳的印象 ——小记民俗学家王贤友
来源:庐江民俗网    发布时间:2015-11-01

       1984年安徽省民俗学会在分管文化的副省长魏心一关心下宣告成立,我荣幸地当选为理事,以后并参加过两次较有影响的活动。一是1985年在潜山县举办的采风活动,安徽文化界名流欧远方、陈登科、徐味、白榕等皆参加此行;二是1986年在庐阳饭店召开的澳大利亚民俗专家访华团和安徽民俗专家代表的交流活动。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整个社会都着眼于经济发展,草民百姓则致力于发家致富,对不能兴利发财的民俗文化,也就摆不上位置,而任其自生自灭。所以省民俗学会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更是举步维艰,陷于困境,似乎偃旗息鼓了,停止了活动。

从此我便与省民俗学会失去联系。直至20年后,在2006年的国庆期间,我忽然接到一位陌生青年的电话,通知我去参加省民俗学会的一个学术年会活动。我在惊喜之余,又感到有些疑虑,因为我曾经见到许多打着各种旗号的什么会、什么院召开什么什么学术研讨会等等。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不是促销保健品,就是批发“高帽子”,都是想方设法在糊人糊钱。所以,这次也是怀有戒心,犹豫不决。但由于我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对省民俗学会的深厚感情,便决心前去看个究竟。

当我准时到会,推开会议室大门一看,顿觉眼前一亮,原来在座的省民俗学会的领导成员都是我敬重和熟悉的老领导、老朋友,也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专家,如崔莫愁、欧阳发、卞国福诸位先生。特别是打电话联系我和热情接待我的年轻小伙,则是我慕名已久的诗人、作家王贤友,也是当时省民俗学会的秘书长,是这次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操办人。由于这次活动很成功,使我对王贤友留下了最佳的印象。

于是,沉寂十多年的省民俗学会,又复兴起来,活跃起来;而且活动及时,活动经常,活动深入。于是,省民俗学会声名大振,驰誉遐迩,受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重视和推崇。

省民俗学会是个地地道道的民间学术团体,既无扎实的官方背景,又无充裕的经济后台,全靠自身的作为。这次省民俗学会的重出江湖,大振声威,正是学会领导班子的大有作为,特别是秘书长王贤友的深入发动,奔走协调,具体操作,功劳大大。我参与过的各种活动,诸如:安徽省首届春节民俗文化节,安徽省首届端午民俗文化节,安徽省首届重阳民俗文化节,以及举办的各种学术讨论活动。并联合有关方面开辟了省城首条民俗街——合肥义井路民俗文化街,建立了民俗文化基地,又积极开展民俗进社区、到校园等活动。作为学会年轻的秘书长王贤友在台前幕后地策划操作、公关协调、忙前忙后,而且办的善始善终。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了省民俗学会的社会影响。但王贤友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考虑到要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首先要发掘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遗产,然后再加以整理、研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弘扬开去。为此,他奔波于合肥周边地区;奔走于寿县、池州、六安、巢湖、黄山、天长等处;深入田间、农舍去采风调研。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民俗与宗教摭谈》、《庐州民谣》、《合肥酒俗》、《合肥童谣》等系列民俗文章;并出版了《合肥民谣里的女性》、《老合肥·庐州记忆》、《老合肥·庐州风情》等学术专著;以及参与编写《蜀山区志·民俗》、《合肥市志·民俗》和《合肥民俗》等地方志书;主编《民俗研究文集》、《乡音》等民俗刊物。这一切都为安徽省民俗学会打造了闪亮的品牌,他也相应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民俗研究专家,被人们赞为安徽民俗学科的燃灯人。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社、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数十次的专题采访,成为民俗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其实,在王贤友致力于民俗文化之前,已经是一位成绩斐然的诗人和作家了,他坚持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诗刊》、《散文诗》、《青春诗刊》、《读者》、《前进论坛》、《安徽日报》等刊物上,并被收录入2004年、2005年、2008年的《中国年度散文诗》全国性选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9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脚板的行歌》,2008年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了他的第二本散文诗集《野火与柔情》。这两本散文诗集的出版,受到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赞赏,以及专家学者的好评。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文艺评论家屠岸先生在阅读过这两本诗集后称赞其“视野广阔,纵的方面往往透视历史;横的方面,反映广袤的祖国大地、城市和乡村。”他还十分欣赏王贤友的语言,指出:“经过推敲和选择,达到了精炼。很少多余的话。由于俭省,往往使读者感到读一遍不够,读两遍也不够,必须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和意义。”

正在文学创作上展翅飞翔的王贤友,却忽然另起炉灶,转向民俗,转向日趋衷微的一个冷门。对此,有些人不理解,也有人认为他太傻,还有人劝他要三思而行。

但是,此举,王贤友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说;“民俗学是冷门,文艺创作是热门,不过,我已经意识到,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民俗学。”说到这里,王贤友就有些愤愤然。因为,他见到有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搜集整理许多中国民俗文化资料,回国去著书立说,反而讥笑中国人不知道民俗文化的深远意义……

这些都刺激了王贤友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促使他放下文学创作,走向民俗研究的道路,为国争光。他表示:“散文诗,我不写,还有别人去写;民俗学,我不搞,就很少有人会坚持搞下去,至少当前会是这样。”

王贤友转身民俗,还来自对民俗文化的深厚情结,以及蓄聚的扎实基础。他出生于肥西县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幼就受到乡风土俗的熏陶,饱尝过农村生活的艰辛,为他的人生百科写下了丰富一页。以后,他中专毕业后走入社会,在企业里搞过人事,搞过工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了十多个年头。终因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又于2003年,开始闯荡合肥,先是参与创办安徽省民委主办的《安徽民族与宗教》杂志,一年后因故停刊。于是,他一面为生活而奔波,一面不懈地读书与写作。直至2004年初,他被合肥市文联主办的《未来》杂志聘为编辑,生活才得以安定。可喜的是,他在担任多年的秘书长后,于2013年省民俗学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并由于他跨域学界,成绩不菲,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

      当然,生活的坎坷与困苦,是人生的不幸,但对王贤友说来,却是一个促进,不仅丰富了他的阅历,增长了他的才干,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成年轻有为的栋梁之材。正是:

君本农家子,苦练成杂家;

诗文成大雅,民俗著新葩。

 

(本文作者简介:牛耘。谱名家琰,合肥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顾问、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顾问、合肥包公研究会理事、合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等。)

 




2014年11月中旬,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贤友(右二)随同“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地区会员深入基层采访团”,由我县文联主席卢昌留(左二)和部分在庐省作协会员陪同下,到冶父山镇铺岗村采风。

 

 

附:

王贤友1974.2—),字人美,又字去尘,别署由由散人,笔名漂木。安徽省肥西人。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委会科教文化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

迄今在《诗刊》、《读者》、《散文诗》、《青春诗刊》、《清明》、《散文百家》、《前进论坛》、《安徽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件,作品入选《2004·2005·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合肥文史资料全书》。小传入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主编《民俗研究文集》、《合肥与中国电影》、《竹韵清谭》,编著《合肥市志•民俗》等。

参与创办《安徽民族与宗教》杂志、《当代财富报·科教文汇》周刊、《乡音》杂志;策划、组织“安徽省首届民俗春节”、“安徽省首届民俗重阳文化节”等学术活动;获“安徽省社科联20042006年度先进工作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建党80周年安徽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委会2012年度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安徽省社科联20102012年度先进社会组织工作者”称号。接受《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社、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等媒体专访60多次,被誉为:“乡土的忠实歌者”、“当代安徽民俗学的燃灯人”。

供职于合肥市文联《未来》杂志社。

 


[1]

关于我们 | 招商合作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网站版权及免责申明
皖ICP备15000327号-1 网络实名: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庐江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2402000371号
联系人: 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 13856509078 邮箱: ljmsw@163.com 技术支持:魅力庐江网